科研成果 new literature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电话(传真):025-89686720
地址: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杨宗义楼
邮编:210023
网址:www.njucml.com
论文 new literature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成果  论文

2003年中心专职研究员论文发表一览

发表时间:2007-09-30阅读次数:401

1
告别评论缺位的时代
董 健
《文艺争鸣》
2003年第1期
2
中国现代戏剧进程中的文化冲突
董 健
《长白学刊》
2003年第2期
3
《古典的阐释》与大学里的戏剧研究
董 健
《戏剧文学》
2003年第2期
4
样板戏能代表“公序良俗”与“民族精神”吗
董 健(1)
《文艺争鸣》
2003年第4期
5
论剑华山一条路
董 健
《文学自由谈》
2003年第6期
6
简论戏剧性
董 健
《戏剧艺术》
2003年第6期
7
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
丁 帆
《文学评论》
2003年第3期
8
女性批评与男性文化视阈
丁 帆
《海南师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9
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
董 健
丁 帆
王彬彬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10
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理论解析“文革文学”的
丁 帆(1)
《跨文化对话》
2003年第13期
11
人的思想创新能替代吗?
丁 帆
《随 笔》
2003年第6期
12
从瞿秋白到韦君宜
王彬彬
《文艺争鸣》
2003年第1期
13
我喜欢汪曾祺,但不太喜欢《受戒》
王彬彬
《小说评论》
2003年第2期
14
城市文学的消亡与再生
王彬彬
《小说评论》
2003年第3期
15
《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
王彬彬
《小说评论》
2003年第4期
16
用一生的时间吐尽狼奶
王彬彬
《文学自由谈》
2003年第4期
17
杂文与相声
王彬彬
《文学自由谈》
2003年第4期
18
对昆德拉的接受与拒绝
王彬彬
《小说评论》
2003年第5期
19
比喻砌成的《围城》
王彬彬
《小说评论》
2003年第6期
20
学院之外的学术
王彬彬
《鲁迅研究月刊》
2003年第12期
21
花・雨・狐
王彬彬
《南方文坛》
2003年第1期
22
沫若之吻及其他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1期
23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小说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2期
24
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3期
25
吐不尽的狼奶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4期
26
知识分子与人力车夫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5期
27
周作人是特殊的汉奸吗
王彬彬
《钟山》
2003年第6期
28
其实汪曾祺也善写恶人
王彬彬
《长城》
2003年第1期
29
鸟比驴好,也比狐好
王彬彬
《长城》
2003年第2期
30
论“第四种剧本”
胡星亮
《文学评论》
2003年第1期
31
论夏衍话剧与戏曲艺术
胡星亮
《广西师大学报》
2003年第2期
32
论徐晓钟借鉴戏曲的话剧舞台创造
胡星亮
《戏剧文学》
2003年第7期
33
论苏联戏剧左倾教条与中国当代戏剧
胡星亮
《文艺争鸣》
2003年第4期
34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沈卫威
《中山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3期
2003年第8期
35
彼与此:新文学发生时的语境关联
沈卫威
《南京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5期
2003年第12期
36
王国维与北京大学考索
沈卫威
《徐州师大学报》
2003年第1期
37
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沈卫威
《跨文化对话》
2003年第12辑
38
柳门成荫
沈卫威
《人 物》
2003年第8期
39
现代美文的杰出实践――论白先勇的散文创作
刘 俊
《香港文学》
2002年11期
40
怀旧是常情――评董桥的《从前》
刘 俊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2月14日
41
西方语境下的“东方”呈现――论哈金的《等待》
刘 俊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年第1期
42
“历史”与“现实”:考察马华文学的一种视角
刘 俊
《香港文学》
2003年第5期
43
“叙事”转型与“历史”重建
刘 俊
《香江文坛》
2003年第8期
44
世界华文文学的香港窗口
刘 俊
《香江文坛》
2003年第9期
45
不自由,毋宁死――《自由小姐》的自由与不自由
刘 俊
《译林》(2003年增刊)
2003年9月
46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刘 俊
《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47
读《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
张光芒
《文学评论》
2003年第1期
48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张光芒
《南京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2003年第4期
49
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
张光芒
《人文杂志》
2003年第3期
50
以像观心,诊断历史
张光芒
《江海学刊》
2003年第2期
51
反观与重构: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研究范式
张光芒
《郑州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
2003年第4期
2003年第10期
52
知识分子的超越之境――谈王尧的文学研究道路与学术个性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2003年第4期
53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4期
54
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
张光芒
《江汉论坛》
2003年第10期
55
谁滥用了“情感主义”
张光芒
中国教育报,《文艺理论文摘卡》
2003年1月9日
56
前先锋文学主将先锋不再?――关于马原、残雪的对话
张光芒(1)
《中国教育报》
2003年3月13日
57
论茅盾的“实践型启蒙文学观”
张光芒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58
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对张宝明的质疑与反质疑
张光芒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
59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
张光芒
《河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
60
建构抑或解构――对一位“后启蒙”的对话
张光芒
《学术界》
2003年第2期
61
再论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张光芒
《长 城》
2003年第3期
62
换一个角度看《英雄》
张光芒
《文明与宣传》
2003年第3期
63
欲望时代的缪期
张光芒
《文艺评论》
2003年第3期
64
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
张光芒
《东方丛刊》
2003年第3期
65
理性的与诗意的――重读《人啊,人!》
张光芒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66
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行动主义”
张光芒
《东 方》
2003年第5期
67
逼近茅盾主体的研究――读翟德耀著《走近茅盾》
张光芒
《茅盾研究》
2003年3月
68
在追忆的烈焰中飞翔――读散文集《东北家谱》
张光芒
《读书时报》
2003年5月15日
69
一代学人的“五四情结”
张光芒
《山东师大学报》
2003年第6期
70
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被杀案始末
张光芒
《中华读书时报》
2003年8月20日
71
百年五四: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讨论
张光芒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11期
72
现实批判・人性表现・艺术探索
刘 俊
《香江文坛》
2003年第12期
73
关于中国现代怀旧散文
许志英
王爱松
《江苏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74
历史真实:可能性及其限度
王爱松
《江海学刊》
2003年第1期
75
杂语写作:莫言小说创作的新趋势
王爱松
《当代文坛》
2003年第1期
76
电视大众化与观众的分层
王爱松
《中国电视》
2003年第5期
77
王蒙:从单纯到“杂色”
王爱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78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
傅元峰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2期
79
“新历史”:历史主义的损伤和修复
傅元峰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1期
80
当下官场小说与《追日》
傅元峰
《文学报》
2003年3月13日
81
官场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傅元峰
《文学报》
2003年4月13日
82
自然景物描写选题的缘起与思路
傅元峰
《黄 河》
2003年第6期
83
关于赛珍珠研究的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
汪应果
《江苏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
《文摘卡》
赛珍珠纪念文集
2003年第1期
2003年第2期
2003年5月
84
围绕无名氏晚年的两位女性
汪应果
香港《明报》
2003年3月
85
教育的贫困――谈《日食》
汪应果
《语文报》
2003年3月24日
86
反封建、说真话、忏悔精神
汪应果
《现代快报》
2003年11月24日
87
评《雨夜色》
汪应果
《语文报》
2003年9月1日
88
欧文・白璧德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宿命角色
朱寿桐
《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第2期
89
中国现代作家对哈佛的发现
朱寿桐
《中国比较文学》
2003年第2期
90
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
朱寿桐
《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3期
91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平民化姿态
朱寿桐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92
方法论的引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术
朱寿桐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
93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造山运动”中――简论郭沫若的学术与他的时代
朱寿桐
《东南学术》
2003年第4期
94
论中国新文学结古代文学精神资源开发的不可能性
朱寿桐
《江汉论坛》
2003年第2期
95
论犁青早期诗作中的诗性表现
朱寿桐
《华文文学》
2003年第4期
96
在诗性与诗兴之间――犁青早期诗歌论析
朱寿桐
香港大学《汉学研究集刊》
2003年第3期
97
犁青早期“诗兴”的揭示与评估
朱寿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年第3期
98
上海:逊位了的都市文学中心
朱寿桐
《湖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99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自恋情态
朱寿桐
《盐城师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100
走进一个“外来者”的生命
王继志
《文汇报》
2003年11月7日
101
新概念五周年感言
王继志
《萌 芽》
2003年第6期
102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与海派
王继志
沈从文诞辰百年国际学术论坛文集
2003年1月
103
关于中国现代怀旧散文
许志英
王爱松
《江苏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104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
许志英
《黄 河》
2003年第6期
105
文学所“三老”的印象
许志英
《岁月熔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106
蔡仪的人格魅力
许志英
上海《社会科学报》
2003年7月17日
107
何其芳的三句话
许志英
上海《社会科学报》
2003年8月21日
108
外孙一岁半
许志英
《海南日报》
2003年10月
109
教书生涯(陈白尘)
朱家维
许志英
《舞台与讲台》
2003年1月
110
中国西部文学的文化资源
――《现代中国西部文学史》绪论之一
贺昌盛
《唐都学刊》
2003年第3期